时间:2024-09-03
袁仁 孙剑
摘要:跨江融合脱胎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次级发展战略,是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全国首家跨江、跨行政区域的工业园区,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从联动开发到高质量跨江融合,积极打造跨江融合先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长三角一体化中各产业园区实现跨江融合发展提供了范例。本文对园区共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一体化;跨江融合;实践探索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于2003年正式挂牌成立,是全国首家跨江跨行政区域设立的工业园区。十余年来,园区发展势头良好,为两岸跨江联动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新机遇,江阴、靖江两地以产业发展协同化、空间规划一体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为重点,深化江阴靖江两地跨江融合,共同打造高质量跨江融合实验区。
一、跨江融合发展现状
(一)带动经济总量增长,打造跨江融合先行区
园区的创建在引领区域空间发展转型、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中起到先行和带动作用,为其他地区开创飞地经济模式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04-2020年,园区经济总量明显增长,贡献份额明显扩大。2020年园区新增3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完成度稳居前列。截至2020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占江阴总量的3%左右,占靖江总量的15%左右,成为两地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核心增长极,助推两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引领产业发展转型,创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跨江联动开发创办园区这一举措打破了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对飞地经济发展做出探索。共建初期,园区率先引进江阴的造船和钢铁产业,推动靖江成为全国船舶和钢结构产业方面较有影响力的生产制造基地,助推靖江市域产业结构向重工业化方向发展。江阴、靖江两市在船舶海工、钢结构产业方面建立联盟,全面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目前,园区成功打造中国民营造船、国家重钢结构两大产业基地,基本形成特色产业和央企项目集聚态势,并创造出五个“国内之最”,为园区持续发展打下厚实的产业基础。
(三)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建造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江阴、靖江两地联动开发初期,江阴带动一批苏南企业到靖江投资兴业,包括扬子江造船、新长江实业集团、中船澄西船厂等一批优秀骨干企业。迁入企业不仅获得靖江提供的土地及优惠税收政策等资源,还获得江阴提供的技术、项目及资金等关键经营要素,促成企业裂变式发展,也为江阴推进沿江企业退二进三、打造国际花园城市腾挪了空间。截至2020年,迁入企业在园区累计投资额超过350亿元,有2家造船企业在新加坡成功上市。2020年4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发布,明确提出支持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建设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这是对两地推动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的肯定,也为两地加快同城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二、跨江融合发展面临困难
(一)创建初期红利消散,核心竞争实力弱化
筹建初期,园区利用江阴先进成熟的招商引资模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丰厚的资本投入等优质资源,获得发展红利。随着两市深度融合发展,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园区存量资源不断减少,财税扶持政策到期,劳动力成本增加,产生收益由两市五五分成,共建园区所依赖的有利发展条件消失殆尽。且周边地区纷纷效仿,园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急需探索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二)园区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后劲不足
园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民营造船、国家重钢结构两大产业基地,但园区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发展较为粗放,与高端国际制造基地仍有差距,不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根据问卷反馈了解,有51.6%的企业对这方面存在顾虑,尤其2020年受新冠疫情及全球贸易受挫的影响,企业开拓新业务,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需求越发紧迫。
(三)金融政策支持不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园区企业可根据其投资规模、投资密度、投入产出享受園区提供的财政奖励。根据问卷反馈得知,园区企业多为小微企业,无法享受财政奖励,并有80.6%的企业认为园区对其生产经营无影响;有56.5%的企业有资金缺口,需要融资用于支付厂房租金、员工薪酬及原材料采购等。在需要融资的企业中,有74.3%的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三、政策与建议
(一)优化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是优化政务服务。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服务,优化审批流程,简化申报材料,降低网上审批门槛,提高履职效能。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出台加快园区产业强区建设的意见,真正把政策用足用好。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帮助企业利用经信、科技的信贷政策取得资金支持。三是营造“亲”“清”关系。职能部门以实际行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营商环境转变。
(二)强化主导,促推园区提质增速
一是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抢抓新基建机遇,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与主导产业的全链融合,不断提升船舶制造、高精钢构、冶金新材料及港口物流业的强链补链延链,持续增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数字经济”,瞄准高端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占地规模小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精准施策,帮助企业解难纾困
一是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立税务、财政、人行、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建机制,设立资产情况、履约情况、还款能力等重要指标,对园区企业进行精准评估。二是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结合企业信用等级这一关键要素,对信用良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推出有针对性、创新性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改进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流程和风控模式,有效化解融资难题。三是加强金融机构监管。制定园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督促商业银行切实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