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于超 王璐 时庆涛
摘要:本文在分析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的特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证明,该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收效显著,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民办本科;计算机专业;互联网+;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8)15-0045-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Internet +",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and taking disciplinary competi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training mode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engineering quality, innovation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team spirit,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enhancing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which has certain promotion value.
Keywords: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mputer professional; Internet +; applied talents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但目前三本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还较为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软件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三本院校构建符合自身办学特色和生源情况的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产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三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为培养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三本院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有限、生源质量无法有效保证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特别是实践类的程序设计课程,大多数課程之间联系紧密。而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将这些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相对独立的开设,并没有将其设置成有效的课程群。
第二、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目前大多数三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方式,但是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的跨时间、跨平台特性。
第三、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本学校的学生在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能力锻炼上得到的机会不多,在有限的机会下锻炼效果也不好。
2 计算机专业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三本院校在保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和方针不动摇的情况下,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灵活调整和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从课程体系及课程群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改革三个方面讨论了“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专业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2.1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企业对软件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群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将专业培养方案中三个学年的六门课程设置成一个具备完整知识体系和知识连贯性的课程群。对于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在保证自身特点不被忽略的情况下,充分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加大实践操作课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跨时空特性强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2.2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应用。目前绝大多数三本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能够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较为充分的硬件资源保障。但是,这些硬件资源往往仅仅作为某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孤立使用,通常会由于时空的限制导致这些资源使用上的局限性。而如果能充分使用“互联网+”环境提供的跨时空服务,构建虚拟的实践教学平台,则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课程群设置的优势,深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优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有效的降低教学资金投入,并极大提高教学质量,充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改进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民办本科院校自身教学活动灵活优势,在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不动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调整学生四年的培养方案。将四年的培养方案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三年的学校培养阶段,主要结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第二部分为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利用前三年的校内学习知识,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对口实践学习,从而实战化的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同样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很好的对学生的实践学习工作做出监控和指导。
3 培养模式实行效果
“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专业特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几年来,通过课程体系及课程群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等手段,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学生专业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也逐年提升。培养出了一批专业能力不弱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优秀人才,极大的提升了应届毕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在读学生的学习热情。综上所述,该培养模式对民办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超.“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8(9):61-62.
[2]程格平,宁彬,熊启军.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6(08):88-90+93.
[3]于超,时庆涛,王璐.计算机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19.
作者简介:于超(1980~),男,汉族,硕士,副教授,从事智能计算的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