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龙文军
在我国,从古代到现代,往往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而作为战争的指挥者,更需要拥有广博的地理知识,因为这关系到全军将士的生命以及战争的成败。古今中外,就不乏许多战争的成败与地理原理有关,下面就几个战争案例用地理原理作简要分析。
【战例1】公元208年,为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孙刘联合抗曹,后来便有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那么诸葛亮为何能料到三天内江面上必有大雾?
解析:此时正值秋末冬初,我国近地面大多受冷高压控制,大气运动稳定,多为晴朗天气且夜又长,在江面水汽充足的条件下,从夜间到早晨由于近水面的水汽冷却快,有利于水汽凝结,所以此时常有大雾天气。诸葛亮就是利用这大雾天气轻松地从曹操手中获得了十多万支军箭。
【战例2】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有一次将司马懿父子所率军队包围在葫芦峪,诸葛亮便令四周点火,并向山谷中投掷火把。魏军眼看就要被活活烧死,这时天突然下起大雨,浇灭了烈火,司马懿父子才死里逃生。诸葛亮哀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难道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
解析:其实这并不是天意,而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降雨。因为葫芦峪地势中间低、四周高,在山谷中燃烧大火会使近地面空气膨胀且迅速上升,在谷地形成一个气旋,气旋周边气流迫使其中心气流迅速抬升而形成气旋雨。所以诸葛亮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
【战例3】1812年6月,拿破仑在征服周边国家后,又集结法国大军攻打俄国。9月中旬,虽攻下莫斯科,但很快惨败撤军。无独有偶,二战中,德军攻打苏联莫斯科时也曾兵败于此。这难道只是历史的巧合吗?
解析:拿破仑指挥的法军和希特勒率领的德军都曾自称为“天下无敌”的军队,但他们都兵败于此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莫斯科纬度较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拿破仑和希特勒攻下莫斯科时正值漫长且严寒的冬季,致使物质补给困难,士兵饥寒交迫,不攻自溃,所以这都是严寒的天气帮了莫斯科军民的忙。
【战例4】在二战中,英军考虑到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派重兵把守直布罗陀海峡,防止德国潜艇潜入地中海。但德国潜艇总能巧妙躲过英军的监视,神出鬼没地穿行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这是为什么?
解析:地中海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而大西洋的海水盐度要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所以水位就更高。德国潜艇要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时,关闭潜艇发动机(没有声波等传递),借助海峡表层密度流悄悄地绕到了英军的背后,袭击完之后又潜入深水,关闭发动机,借助海峡底层补偿流的力量流入大西洋。这在战争史上成为成功运用洋流的一个典范。
【战例5】二战中,德军在未攻下英国的情况下,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在东线发动了向苏联的突袭战。那么德军为何选择在6月22日这天突袭苏联呢?
解析:6月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且苏联还有部分国土(其中包括重要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会出现极昼现象。德军选择白昼时间最长的这一天发动攻击,无疑为他们争取了更多方便作战的时间。
【战例6】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纬度大致在北回归线附近,而日本舰队去偷袭时选择的航线并不是由本土南行至北回归线,再向东直达夏威夷,而是选择在狂风大浪的西风带内的航行线路,最终偷袭成功。试想日军偷袭成功和他们选择偷袭的时间与线路有何关系呢?
解析:1941年12月7日正好是星期天,美军正休礼拜,防备松懈。另外,最主要的是12月正值北半球冬季,日舰在西风带内航行虽较危险,但在北太平洋暖流的推动下,日舰由西北向东南航行既顺风又顺水,而且此航线行程较短,加上冬季暖流易形成大雾天气,隐蔽性强,所以可起到以奇制胜、以快制胜的效果。
【战例7】二战中,从1941年初至1942年秋,英军与德、意军队在北非战场一直处于僵持状态,这就是著名的北非拉锯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解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北非的气候条件所造成的。北非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长期炎热干燥。在这种十分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任何一方战线拉得过长都会导致物质补给困难,尤其是水的补给。在双方都想尽快击败对方而又不能使战线拉得过长的情况下,两军难决胜负,于是就出现了周而复始的拉锯战。
【战例8】1944年6月,盟军跨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成功实现了诺曼底登陆计划。请问盟军为何选择这个时节登陆呢?
解析:英吉利海峡常年受西风的控制,但西风的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