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谁小谁有理”,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时间:2024-04-24

伍里川

《少年说》节目曾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小女孩哭着站在舞台上说:“我有一个妹妹,她特别喜欢招惹我。每次我要教育她的时候,她就会跑到爸爸那里去告状。”爸爸听了妹妹的话,二话不说就教训姐姐,当姐姐辩解时,爸爸给出一句话:妹妹小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节目中,爸爸还举了“孔融让梨”的例子,然而是错用了。

这一经典话语,在传统家庭教育的领域中不断被使用。问题是,这句话折射了一个延续了不知多少年、不知多少代人的误区。这就是,这句话暗藏了“谁小谁有理”的标准,只要是大小孩与小小孩发生的争端,到“父母官”那里做评断的话,一定是大小孩输得体无完肤。

吐槽少年的委屈,证明了这个事实:在一些家庭内部,关于谁有理往往不取决于实情,而是取决于“谁更小”或者“谁能闹”。

“谁小谁有理”不止在一個家庭内部搅乱情感沟通,还在家庭之外制造种种争议。

曾有一日,在北京五棵松一家书店里,一名男孩不顾身边人抱怨,在店里大声嚷嚷。前来劝阻的女店员,却遭男孩指着鼻子怒骂:“信不信我抽你,信不信!”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旁边的妈妈一把护住男孩:“他还是个孩子,你别搭理他。”“谁小谁有理”瞬间变成一种袒护,甚至暗含警告之意,折射了家庭教育的“跛脚”之处。

其实, “谁小谁有理”是“谁弱谁有理”的衍生之物。“弱”未必是真弱,“小”也未必是真小。但在形式上,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表达的都是一种对于正常秩序的撬动、对于公平原则的挑战甚至颠覆。

以此而论,对于这种观念,着实不能一味退让、妥协。

小女孩的委屈,希望她的父亲能懂,她要的不是两个人的关系中能“赢”,而是被公平对待,她受的委屈绝不是应得的。

(摘自《南方周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